生物學告訴我們蛋白質是一切生命的物質基礎,所以我們不能否認它的重要性。
但,重要不等于多多益善。
正如水泥是建造一座大樓的基礎,它不可或缺,用量巨大。但是當大樓完工后,再次用到水泥的地方只是裝修或修繕。
這個例子里面,“建造”代表個體成長,“完工”就代表個體成熟,“裝修/修繕”分別代表新陳代謝和疾病恢復,“水泥”就是蛋白質。
所以,在營養學中,蛋白質需求量和年齡與體重有關。
從1歲到19歲,單位體重的需求比例隨年齡增長而降低,18-19歲以后不再為長個子而“添磚加瓦”,因此蛋白質的需求比例達到恒定Z低值(除孕期)。
如果超過個體需求量,不僅身體無法儲存和利用,而且會加重消化分解和排出體外的負擔。
那么成年人每日的建議攝入量是多少呢?
有參考:
一個國內和國外目前公認的成人參考量:
蛋白質RDI(日參考攝入量)=0.8g(體重)
舉例:
一個50公斤的人每日需要的蛋白質就是:
0.8g*50kg=40g蛋白質
但沒有定論:一方面,關于人體與營養素的研究尚且年輕;另一方面,因為“生物獨特性”。
不同個體和不同民族,身體機能可能存在很大差異。
按照推薦量來計算,我們每天需要的蛋白質總是比我們想象中的要少。
另外,對于營養元素,有些需求極少的微量元素,一旦缺乏,后果更加嚴重且無法逆轉。
有沒有必須吃的蛋白質?
必需氨基酸。
必需氨基酸:人體中的各種蛋白質由20+種不同的氨基酸構成,其中有8種氨基酸(嬰幼兒是9種)身體無法生成,必須從食物中獲取,因此叫做“必需”。
換句話說,只要你在膳食中得到了這8種氨基酸,那么身體就能夠生產各種蛋白質。
比如拼裝樂高的小房子時,你需要25種基本樂高積木,其中17種你家里有,那么你只需要去商店買齊另外8種積木的數量即可。
不同的“小房子”就是不同的蛋白質,相同的“積木”就是氨基酸。
完全蛋白質:指這種蛋白質含有全部8種必需氨基酸,且數量充足,比例適當。
蛋白質互補:意思是通過在飲食中搭配不同的蛋白質來得到全部必需氨基酸和較好比例。
概念是中性的,沒毛病。但間接引發了2個方向上的錯誤認知:
1. 認為只有肉類才是高品質蛋白質來源
2. 認為植物飲食要特別注意蛋白質互補
但這些眾所周知的觀念只是19世紀的,對于21世紀來說,早已更迭。
首先,人體無法分辨蛋白質來源于動物性食物還是植物性食物,甚至可以說沒必要去分辨。
一個本質原因是:動物制造自身蛋白質的原料同樣來源于植物。想想生物鏈就很容易知道。
換句話說,植物才是所有氨基酸的底層來源。
前面講到的8-9種必需氨基酸,沒有哪一種是動物特有而植物沒有的,反而是植物通過食物鏈提供給動物的。
其次,混合素食不需要(刻意地)追求蛋白質互補。
混合素食是Z普遍的植物飲食結構,而非單一類型吃素,即豆谷蔬果都吃,而不是只吃水果或者只吃谷物。
也就是說,飲食越是單一,就越需要完全蛋白食物;飲食越是多樣,越是可以忽略這個概念。
肉、蛋、奶只是讓人們得到必需氨基酸更"高效",同理,植物中的大豆、藜麥、莧籽、火麻籽也是這樣的"高效"角色。
你可以重視它們,但不代表你必須吃上述這些食物才能得到正確的蛋白質。
畢竟,營養學至今還無法在膳食指南中給出各種必需氨基酸的推薦值。
上一篇:預拌粉原材料小麥高產技術介紹
下一篇:植物蛋白液廠家介紹蛋糕的種類